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农业科技前辈的倾心指导下,我们聚焦农业生产中的重点和难题,进行农业技术普及和科技创新,努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是用“情”传播农业技术。我是农民的儿子,更是一名普通的“三农”工作者,我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也深知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端牢中国饭碗论”“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以农田为家、以农民为友,累计印发技术要点100余期,培训授课100余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50余项,深入田间地头1100余次,指导农民朋友1万余人,参与指导的2024年小麦高产攻关田获全省单产第一,2023年玉米高产攻关田获黄淮海区域单产第一。
二是用“心”推进成果转化。我们把乡亲们的增收致富作为科研努力的方向。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淮海科技奖等奖项1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均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种子芯片论”,围绕种业堵点,从全国搜集和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120余份,开展“枣庄皱皮辣椒”新品种选育,其中有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授粉:我们从早晨到傍晚在炎热的大棚里进行辣椒授粉,一干就是10天,比较幸运的是,我们选育了已被农业农村部登记的辣椒新品种4个,还有5个正在登记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枣庄辣子鸡”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是用“力”创造科普作品。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调查论”“科普论”,团队开展试验研究与技术总结近百项,在《农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出书4本,努力把论著写在枣庄这片沃土上、写在农民朋友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我们创新农技推广方式,连续3年开展“农技下乡﹒稳产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智汇春耕”行动,动员农技人员录制专家微课堂50余期,有力地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我们制定了峄城石榴、枣庄皱皮辣椒、邳庄大米等枣庄地方标准7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3项,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下一步,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枣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继续践行服务为农之初心,在枣庄这片热土上继续奋斗耕耘。
一是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我将紧紧围绕枣庄“6+3”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我市粮油、蔬菜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水肥一体化设备,发展智慧农业,努力推进粮食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朋友的产量,推动全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通过无数农业人的努力,让“中国饭碗多装中国粮”。
二是做农业科普的“践行者”。我将积极申报科协科普工作室,设身处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农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与科协一起真心实意、用心用情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难题,提升农民朋友的科学素质。我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印发好每一期技术意见,指导好每一次下乡活动,制作好每一期微视频,让农业技术在枣庄的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我市乡村振兴贡献技术力量。
三是做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我将积极实施枣庄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争做优秀智库专家,多向国内行业专家请教学习,加大种业创新与配套技术研发,时刻保持创新为农的信念,持续提升农民朋友的种植收益,积极投身到我市三农事业中,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农技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