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科普】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从央视春晚吉祥物到“龙”字的演化

来源: 时间: 2024-02-09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龙的形象贯穿文学、艺术、民俗、建筑服饰、绘画等各个领域。除夕夜,2024龙年春晚即将拉开帷幕,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龘”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即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春晚吉祥物“龙辰辰”以龙为原型设计,突出呈现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龙辰辰”取意于何处?还有哪些关于龙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龙辰辰”取意“国之重器”

“龙辰辰”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中提取独具上古特色的龙鼻作为设计元素,龙脊结构、龙腹纹来源于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西周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眉弓和龙肩上的装饰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纹饰,精美别致,增添了吉祥物的趣味和古韵。

故宫博物院九龙壁上的九条巨龙工艺精湛、气势磅礴,为人们所熟知。“龙辰辰”参考九龙壁上的“五爪金龙”设计龙爪造型,彰显威武和庄严。

收藏于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代表了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龙辰辰”取其昂首行步、雄壮刚健的姿态,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集万千神思于一身的甲辰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灵动之美和雅正之气。

汉字“龙”的演变

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龙,象形字。甲骨文,象龙形。本义指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这个形主要来自于一种神异动物,《说文解字》说龙是鳞虫之长,它和“麟、凤、龟”并称为《礼记》四灵之一。它能大能小,会飞会游泳,能吞云吐雾。

《说文解字》还注解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此后金文、篆体、繁体龙字演化具有一条明显的规律,龙头、龙身变得复杂起来。而到了汉代的简牍帛书里,“龙”字的变化就很大了,抽象了很多,但也能基本展现出龙的形象。

东汉时期,“龙”字如图片中的《礼器碑》所示,基本已经演变完成,一直到二十世纪汉字简化之前,都是这个结构。

甲骨文以后,一直到秦小篆统一以前,“龙”字写法非常之多,后来逐步归于一统。汉字简化以前,龙字笔画繁多,仍然保留某种象形之意。简化以后成为了现代笔画较为简洁的汉字之一,仅仅只有五画。

在汉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来源:山东省科协

版权所有:枣庄市科学技术协会 鲁ICP备05008974号
Copyright 2012 THE MAGISTRATE PEOPLE'S COURT OF SHIZHONG
电话:0632-3321213 传真:0632-3321213 举报中心:skxbgs@zz.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