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机器人作为世界呼吸介入领域最新前沿技术,目前全球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成熟的临床应用。近期,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已成功辅助医生为患者进行肺结节穿刺手术。
Ion支气管镜机器人搭载了很多先进设备,包括支气管导航光纤定位导管、支气管导航可视化探头、支气管导航光纤定位导管导引器等。它能够辅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将消融设备递送到目标位置,即大小在2厘米以下且与支气管没有直接通向的结节部位,还可以像打靶一样对准结节进行精准穿刺。
推进肺结节的早诊早治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榜首,而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关键。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可以做到诊治一体化,也就是在一次手术中同步完成诊断和治疗。
为了能实现身处人体气管“迷宫”不迷路,Ion支气管镜机器人采用形变记忆定位法,可通过光纤形状传感系统感知计算出当前导管的形状和弯曲度。这相当于为消融肺部结节的穿刺针安装了GPS定位导航系统。有了这个导航系统,在人的呼吸过程中,一旦肺部结节位置发生变化,机器人便可以实时监控“捕捉”,医生则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实时图像,精准锁定结节位置。
在树状气管里“行稳致远”
能在气管“迷宫”里“行稳致远”是Ion支气管镜机器人需要具备的另一大特质。随着气管、支气管向下分支,肺周支气管形成管腔直径逐级变小的树状结构,而超过70%的肺癌结节就隐藏在肺外周支气管中。导管越细,其可以到达的外周支气管越多,能筛查的肺结节比例越高,可增加活检的到达率。Ion支气管镜机器人的导管直径仅3.5毫米,基本上可以进入第八级、第九级以后的支气管,这使得机器人能够在肺部“迷宫”里走得更远。
在Ion支气管镜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可以通过操控台的滚轴精准控制导管的前进方向,实现毫米级的移动控制,并且可以在手术中长时间将导管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与以往通过经皮穿刺手术相比,Ion系统以微创的方式进行,利用人体气管自然的腔道更加“丝滑”地进入到人体更深的肺部气道,并精准抵达结节部位,这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不适。
未来,支气管镜机器人还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自动识别路径,实现自动化运行,惠及更多肺部疾病的患者。
来源:山东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