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科协、党委宣传部、党委网信办、教体局、科技局、卫生健康局,各市级学会、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措施》《枣庄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相关工作任务落实,动员和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千万IP创科普”行动,进一步丰富科普资源供给,努力打造枣庄特色融媒体科普传播模式,形成全社会传播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山东农学会、枣庄市科协、枣庄市委宣传部、枣庄市委网信办、枣庄市教育局、枣庄市科技局、枣庄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举办2025年枣庄市科普创作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单位
山东农学会、枣庄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中共枣庄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枣庄市教育局、枣庄市科学技术局、枣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二、征集要求
(一)作品主题
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普的价值引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回应重大事件和公众关切,结合以下主题开展科普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解读重大战略。以社会关切为切入,阐释和揭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农业强国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数字中国、我省“十强产业”“黄河战略”“海洋强省”、我市“6+3”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战略的科技创新内涵及其社会人文意涵。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等。(示例话题:日常生活的低碳小妙招、智慧农业如何让庄稼“说话”、扫码支付背后的科技原理)
2.聚焦科技前沿。聚焦基础科学、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技设施与工程的进展和突破。如理论物理、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海洋、天文、大科学装置、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5G、人工智能、生物制药、集成电路、国防科技、低空经济,以及深地极地、深海深空的探索开发等。(示例话题:中国空间站新突破、空间站里的生活奥秘、AI赋能产业升级、AI如何“看懂”图片、天眼FAST如何“聆听”宇宙之声、无人机如何为乡村物流“助力”)
3.回应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生态环保、能源利用、气候变化、创新成果应用等科技热点,回应公众关切并兼具人文关怀。如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太阳能、风能等技术,惠及老百姓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示例话题:可降解材料的“变身”之旅、手机如何管理农田、身边气候的小变化、物联网如何让家电变“聪明”)
4.保障安全健康。围绕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应急、健康科普开展创作。如自然灾害防范、生产生活安全、日常消防安全、应急处置、科学用药、疾病防治、心理健康、食品安全、老年保健、营养科学、医学救援等。(示例话题:地震家庭逃生正确步骤、读懂食品标签的保质期、压力调节的放松技巧、流感季节如何科学预防流感、燃气泄露正确处理指南、高温中暑科学降温方法)
5.弘扬科学理性。以科技史和科技名家的故事为素材,解析科学思想和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从日常生活出发,揭示各类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问题,探索科学上的解答。针对流传较广的谣言开展科学辟谣,以科学理论解疑释惑,澄清认知盲区误区,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示例话题:隔夜水能不能喝、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墨子小孔成像实验如何开启光学研究大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之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植物的奇妙语言、会呼吸的芹菜实验、鸡蛋的“变形记”实验、大象牙膏实验)
6.聚焦枣庄多元特色农业。围绕科普助力枣庄特色农业发展,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农林牧副渔等领域,从特色品种选育、种养技术革新、生态循环模式、营养价值剖析、加工工艺创新等角度进行科普创作。挖掘枣庄特色农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产业发展密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枣庄农业的科技魅力。(示例话题:石榴中的维生素密码、石榴皮的入药秘密、滕州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大揭秘;鲁南黑盖猪独特肉质形成的生态养殖密码;枣庄辣子鸡从田间到餐桌的美味科学与烹饪匠心;揭秘微山湖湿地生态种养)
(二)作品类别
1.科普文艺作品
公开演出的原创科普文艺节目(含舞台剧、小品、相声、歌曲、快板书、舞蹈、戏曲)等。科普文艺作品需有完整的架构,主题鲜明,情节连贯,角色分配、对话设计等合理清晰自然,科学概念、理论有据可查。内容通俗易懂,融合科学性与艺术性,达到科普效果。表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选择舞台、礼堂或教室等适合表演的场地录制视频,视频应完整记录表演内容、录音清晰,采用MP4格式(横屏录制、分辨率1920×1080、H.264编码、24-30帧/秒),需添加字幕,包含片头(体现剧目名称、单位、时间),需提交演出原视频。
2.科普视频
包括科普知识讲解、科学实验秀、生活小技能解说、科普微短剧等阐释科学原理的作品。采用MP4格式(横屏录制、分辨率1920×1080、H.264编码、24-30帧/秒),视频时长宜为1分钟、3分钟,最长不超过5分钟,科普微短剧每集不超过5分钟,单个视频大小不超过200M,添加字幕。(建议留存大格式源文件,以供入选后高清展示及宣传。)
3.科普图文
包括科普剧剧本、科普知识宣传挂图、科普知识宣传海报、科普知识宣传漫画等多种类型作品。科普剧剧本要求WORD格式。图片文件要求JPEG格式,单幅、组图均可(组图按1件作品计算),单个文件大小在5M以内。(建议留存大格式源文件,以供入选后高清展示及宣传。)
4.科普出版物
参赛作品必须是2024年1月1日以后正式出版发行的科普图书、动漫等出版物(未在省级以上科普作品评选中获奖)。丛书须提供出版完成的整套作品,不接受丛书中的单册或部分作品。
(三)作品要求
1.科学性:作品内容符合科学原理,准确传达科学知识,符合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要求,有助于启迪智慧,激励人们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创新性:作品在内容、形式、手法等方面构思新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独创性。
3.实用性:作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感染力,能解决公众疑惑;内容应通俗易懂,不宜过于专业深奥,不宜教学化,应易于面向广大群众传播、易于在新媒体传播,能覆盖多年龄段人群,不宜只针对某类人群科普。
4.艺术性:作品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5.思想性:坚持正确导向,内容健康向上,反映时代主旋律,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权责说明
参赛者一旦报送作品,即视为同意并遵守以下规则。凡不符合要求的作品,一律取消资格。
1.作品须为完全原创作品,使用的相关字体、图片、视频和音乐没有知识产权争议,且作者未将版权、改编权、开发权出让给第三方,主办方不对因作品参赛引发的版权纠纷负责。
2.为了更好地宣传优秀作品,主办方拥有传播权、转授权及改编权,允许主办方二次加工成新的作品,用于线上线下非商业展示。
3.作品内容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涉及宗教、黄色、暴力等。
4.参赛作品未在历届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上获奖,每件作品主创人员原则上不超过3人,超过3人的按“集体”申报。
5.投稿人填写信息必须真实有效,并保持通讯畅通。主办方将通过电话与入围作品投稿人联系。
6.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所有参赛作品原则上不予退还,请参赛者自行备份。
7.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三、征集方式
大赛作品实行推荐征集和网络征集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可参与其一,也可均参加。
(一)A类作品
A类作品即通过推荐征集方式参赛的作品。参赛作品需通过推荐单位推荐。推荐单位及名额如下:
1.各区(市):由区(市)科协、党委宣传部、党委网信办、教体局、科技局、卫生健康局联合推荐,区(市)科协牵头组织本区(市)作品征集遴选工作,推荐作品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个。
2.市级学会、市直有关部门:组织本行业、本单位本系统作品征集和遴选,每单位推荐作品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个。
3.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组织本单位作品征集和遴选,每单位推荐作品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个。
(二)B类作品
B类作品即通过网络征集方式参赛的作品。参赛作品需发布在科普中国、学习强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作品时添加“#千万IP创科普#”话题标签,填写附件3和附件4报送至市科协科普部邮箱,即视为参赛,无需推荐单位推荐。作品发布平台不限,发布平台的数量不限(若作品发布在多个平台则综合所有平台数据情况),参赛作品数量无限制。
四、赛事安排
(一)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针对A类和B类两种作品征集方式分别设置奖项。综合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A类依据作品类别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优秀奖,B类设置最佳人气奖(不分类别)。A类和B类作品均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A类一、二、三等奖及B类最佳人气奖一定奖金。(若同一个作品既入选A类一、二、三等奖,又入选B类最佳人气奖,则获奖证书两类均颁发,但奖金仅可选择一类领奖)
同时,设置优秀组织单位奖,对活动组织宣传效果好、组织动员及参赛情况成效显著的相关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二)大赛流程
1.作品征集和推荐:2025年7月2日至7月30日,推荐单位组织作品征集、遴选、推荐工作。
2.作品评审:
(1)A类作品:主办方对所有参赛的A类作品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分类别对通过形式审查的A类参赛作品进行评审。主办方将A类各类别参与专家评审的分数靠前的作品(原则上一共不超过30个作品)在“枣晓科精选”微信视频号进行展播,由公众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综合转发量、点赞量、评论量、播放量等数据情况,差额产生A类各类别一、二、三等奖作品;同时遴选一定数量的优秀奖作品,共同组成大赛A类作品建议结果。
(2)B类作品:主办方对所有参赛的B类作品进行形式审查,综合截至2025年7月30日9:00前作品的转发量、点赞量、评论量、播放量等数据情况,产生最佳人气奖作品建议结果。(原则上一共不超过5个作品)
3.大赛颁奖:大赛A类、B类作品及优秀组织单位建议结果及经公示无异议后,市科协等7部门联合印发公布文件,并向获奖作者和单位颁发奖励证书,向A类一、二、三等奖及B类最佳人气奖作品颁发奖金。
4.作品运用及展示:
(1)获奖作品将纳入枣庄市科普资源库,主办方择优用于公益宣传推广展示。
(2)鼓励作品推荐单位或作者在单位或个人新媒体账号发布并广泛传播获奖科普作品,主办方将参赛单位或个人新媒体账号纳入枣庄市融媒体科普传播矩阵。
(3)择优推荐符合要求的作品参加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和申报山东省科普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4)凡发布在科普中国、学习强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哔哩哔哩等平台,并添加“#千万IP创科普#”话题标签的科普作品,主办方将择优推荐参加中国科协“千万IP创科普”行动评奖。
(5)结合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基层开展优秀科普文艺作品展演。
(6)鼓励枣庄市各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相关单位、科协、学会,以及各级各类科普专家工作室、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主体积极参赛,推荐数量及获奖数量作为科协、学会、基地、工作室年度评估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及当年度全国科普月评优数量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报名方式
作品推荐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30日。
A类作品推荐单位向枣庄市科协科普部邮箱提交签章完整的WORD和PDF版A类作品推荐表(附件1)、A类作品汇总表(附件2)和参赛作品(其中,科普出版物作品需寄送3套出版物至市科协)。
B类作品向枣庄市科协科普部邮箱提交签章完整的WORD和PDF版B类作品报名表(附件3)、B类作品汇总表(附件4)和参赛作品。
联系方式:市科协科普部 0632-8059007
电子邮箱:skxkpb@zz.shandong.cn
地 址:枣庄市薛城区民生路421号市总工会大楼102
市科协科普部
附件:1.2025年枣庄市科普创作大赛A类作品推荐表
2.2025年枣庄市科普创作大赛A类作品汇总表
3.2025年枣庄市科普创作大赛B类作品报名表
4.2025年枣庄市科普创作大赛B类作品汇总表
枣庄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年7月3日